顯示具有 課外補充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顯示具有 課外補充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
2013年2月18日 星期一

[行動解說員]玉山國家公園- 麟趾山

五下第一課 玉山之美

藉著行動解說員,認識玉山之美,更能走進玉山國家公園,發現你自己的感動......


[行動解說員]玉山國家公園- 麟趾山

2013年1月15日 星期二

看布袋戲

今天來演布袋戲的好會演,笑聲不斷,不過要聽得懂閩南語,主持人說得好順,生、旦、淨、末、丑,各個都有一套台詞,每個角色都由一個人發音,所以要常常變換聲調。
最後演出兩個橋段:
第一、8吋小偶林雞屎鬥真假仙。盾牌對竹竿菜刀,耍刀的功夫真是了得。別忘了,看到精彩處,掌聲鼓勵。
第二、24吋大偶將軍在馬上跳騎馬舞,馬還會後空翻,帥極了。



2013年1月10日 星期四

平衡鳥

放了好一陣子的平衡鳥,是上一屆去科博館的時候買的,今天才有小朋友討論起來,七嘴八舌的認定,翅膀裡有長方形黑黑的東西,那一定是磁鐵,是磁鐵讓鳥平衡不掉下來的。

為了澄清這個誤解,便利用科任課時在教室東剪西黏,找可用的材料,簡單的製作一個平衡鳥,讓小朋友看看不是磁鐵讓鳥不掉下來,而是翅膀末端一小塊黏土的重量,至於詳細的原因,請看下面的網站解說:
http://content.edu.tw/primary/nature/ks_gc/game/htm/g16.htm
科博館買的平衡鳥

拿生字字卡剪的平衡鳥
(用對稱的方式畫鳥,紙不夠厚,翅膀下垂了,只好用鉛筆撐高)

翅膀背面的二團黏土

後記:鳥嘴用訂書機,訂半支在嘴上,半支懸空突出,再將針頭掰開,就尖尖的,立在鉛筆上還真好用。

2012年11月29日 星期四

2012年11月26日 星期一

田園交響曲


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l4SMxPjQJp8

(總共有40分鐘左右,第2樂章約11分處;第3樂章約22分45秒處;28分鐘左右第四樂章暴風雨第5樂章31分30秒左右)

此時的貝多芬雙耳已經完全失聰,這部作品正表現了他在這種情況下對大自然的依戀之情。
這部作品1808年在維也納首演,由貝多芬親自指揮。整部作品細膩動人,樸實無華,寧靜而安逸,與貝多芬的第五號交響曲同為世界上最受歡迎的交響曲之一。

作品共分五個樂章,其中第三、四、五樂章連續演奏:
第一樂章,表達了"初到鄉村時的愉快感受",充滿著濃郁而清新的鄉間氣氛,使人們感受到貝多芬投身到大自然後的喜悅心情。
第二樂章,描寫的是"溪邊小景",明亮、清澈。
第三樂章,"鄉村歡樂的集會",單純活潑,表現了歡笑的鄉民來自四面八方,並跳起了快樂的舞蹈。
第四樂章,"暴風雨",狂風驟起、雷電交加、大雨傾盆,整個大自然籠罩在恐怖的氣氛中。接著,暴風雨很快停息,直接進入下一樂章。
第五樂章,"牧歌,暴風雨過後歡樂和感激的心情",表現了雨過天晴之後的美景。  
第2

2012年11月23日 星期五

放輕鬆,聽音樂。


老師說放輕鬆的聽,只要安靜,什麼姿勢都可以。
有人閉目,有人趴下,有人閱讀,有人翹起二郎腿,有人東長西望......,真是無奇不有。

這首歌到底和秘密花園這本書有什麼共同的主旨呢?


以下聽聽這首歌的完整版和第一段

1.完整版

2012年11月6日 星期二

國語第七課黑白間的色彩

鯨魚能潛水多久? 答案

人類能閉氣多久?  答案  (更多人類極限)

2012年10月28日 星期日

國語--化作千風


Do not stand at my grave and weep             化作千風

Do not stand at my grave and weep   請勿站在我的墳前哭泣,
I am not there, I do not sleep.            我不在那邊,我並未睡去。
I am a thousand winds that blow.       我正乘長風遨翔。
I am the diamond glint on snow.         我正綻放閃耀光芒。
I am the sunlight on ripened grain.       我是照在成熟麥穗上的陽光。
I am the gentle autumn rain.                我是秋天輕飄的雨絲。


When you wake in the morning hush,    當你在晨光謐靜中醒來,
I am the swift, uplifting rush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我是那快樂、雀躍的小鳥,
Of quiet birds in circling flight.                輕輕的拍著羽翼飛翔。
I am the soft starlight at night.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我是夜空柔和的星光。


Do not stand at my grave and weep.       請勿站在我的墳前哭泣。
I am not there, I do not sleep.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我不在那邊,我並未睡去。
Do not stand at my grave and cry.           請勿站在我的墳前哭泣。
I am not there, I did not die!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我不在那邊,我並未死去!

台語版歌曲
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YXcM2__JWGM

2012年9月30日 星期日

轉載:知音的故事--俞伯牙、鐘子期

以下內容取自http://www.wretch.cc/blog/jerry860930/16277390
(為放大字體,方便閱讀,故複製過來)




老師念給你聽(mp3下載)

俞伯牙從小就酷愛音樂,他的老師成連曾帶著他到東海的蓬萊山,領略大自然的壯美神奇,使他從中悟出了音樂的真諦。他彈起琴來,琴聲優美動聽,猶如高山流水一般。雖然,有許多人讚美他的琴藝,但他卻認為一直沒有遇到真正能聽懂他琴聲的人。他一直在尋覓自己的知音。

  有一年,俞伯牙奉晉王之命出使楚國。八月十五那天,他乘船來到了漢陽江口。遇風浪,停泊在一座小山下。晚上,風浪漸漸平息了下來,雲開月出,景色十分迷人。望著空中的一輪明月,俞伯牙琴興大發,拿出隨身帶來的琴,專心致志地彈了起來。他彈了一曲又一曲,正當他完全沉醉在優美的琴聲之中的時候,猛然看到一個人在岸邊一動不動地站著。俞伯牙吃了一驚,手下用力,“啪”的一聲,琴弦被撥斷了一根。俞伯牙正在猜測岸邊的人為何而來,就聽到那個人大聲地對他說:“先生,您不要疑心,我是個打柴的,回家晚了,走到這裡聽到您在彈琴,覺得琴聲絕妙,不由得站在這裡聽了起來。”
  俞伯牙借著月光仔細一看,那個人身旁放著一擔幹柴,果然是個打柴的人。俞伯牙心想:一個打柴的樵夫,怎麼會聽懂我的琴呢?於是他就問:“你既然懂得琴聲,那就請你說說看,我彈的是一首什麼曲子?”

  聽了俞伯牙的問話,那打柴的人笑著回答:“先生,您剛才彈的是孔子讚嘆弟子顏回的曲譜,只可惜,您彈到第四句的時候,琴弦斷了。”

  打柴人的回答一點不錯,俞伯牙不禁大喜,忙邀請他上船來細談。那打柴人看到俞伯牙彈的琴,便說:“這是瑤琴,!相傳是伏羲氏造的。”接著他又把這瑤琴的來歷說了出來。聽了打柴人的這番講述,俞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。接著俞伯牙又為打柴人彈了幾曲,請他辨識其中之意。當他彈奏的琴聲雄壯高亢的時候,打柴人說:“這琴聲,表達了高山的雄偉氣勢。”當琴聲變得清新流暢時,打柴人說:“這後彈的琴聲,表達的是無盡的流水。”

  俞伯牙聽了不禁驚喜萬分,自己用琴聲表達的心意,過去沒人能聽得懂,而眼前的這個樵夫,竟然聽得明明白白。沒想到,在這野嶺之下,竟遇到自己久久尋覓不到的知音,於是他問明打柴人名叫鍾子期,和他喝起酒來。倆人越談越投機,相見恨晚,結拜為兄弟。約定來年的中秋再到這裡相會。

  和鍾子期灑淚而別後第二年中秋,俞伯牙如約來到了漢陽江口,可是他等啊等啊,怎麼也不見鍾子期來赴約,於是他便彈起琴來召喚這位知音,可是又過了好久,還是不見人來。第二天,俞伯牙向一位老人打聽鍾子期的下落,老人告訴他,鍾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。臨終前,他留下遺言,要把墳墓修在江邊,到八月十五相會時,好聽俞伯牙的琴聲。

  聽了老人的話,俞伯牙萬分悲痛,他來到鍾子期的墳前,淒楚地彈起了古曲《高山流水》。彈罷,他挑斷了琴弦,長嘆了一聲,把心愛的瑤琴在青石上摔了個粉碎。他悲傷地說: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,這琴還彈給誰聽呢?”

  兩位“知音”的友誼感動了後人,人們在他們相遇的地方,築起了一座古琴臺。直至今天,人們還常用“知音”來形容朋友之間的情誼。